【如性法師簡介】
1994年9月進鳳山寺跟隨日常法師學習,並於隔年8月前往北印度達蘭沙拉晉見達賴喇嘛尊者,在通過尊者的藏文面談後,旋即獲准於9月進入南印度甘丹寺東頂學院學習五部大論,迄今未曾中斷。近十餘年來,法師亦常專程返臺,擔任日宗仁波切、拉諦仁波切以及夏巴曲傑仁波切等諸位師長在臺弘法時的中文翻譯。同時為了能將師長講授的論著傳承保留下來,作為後人學法的重要依憑,法師於2011年3月日宗仁波切圓滿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》54堂課後,隨即著手重新整理上課內容,目前已完成《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》第一、二冊,並會陸續整理其他重要開示,集結成冊。

以上內容來自 https://www.lama.com.tw/content/msg/data.aspx?id=18719

對如性法師有印象是因參加祈願法會,而法師擔任即時翻譯,當時覺得,哇,如此年輕的法師已擔此重責且不急不徐翻譯著仁波切的法語,真令人心生敬佩。多年後,在網路上看到法師的授課,聽了之後,真的獲益良多,所以記錄下來分享。

這堂課是【攝類學】的前行。主要闡述以下內容,法師以問答方式引導大家思考,

Q:學習正法的人會有什麼改變?

有人學習佛法後,家裡的佈置開始改變,例如原本的書變成佛書或裝設佛龕;穿戴改變,例如原本戴名錶變成佛珠,華麗的服飾變成樸素的裝扮..等等,但如果只注重外表或是形式,但內心的慾望並沒有降低,執著也沒有變少時,那學習佛法的意義何在?

學習正法有三階段;一、了解法義 二、實踐法理 三、離苦得樂,而要達到離苦得樂的關鍵則是「改變內心」。

心的苦樂遠勝於身的苦樂,

舉例一:老闆臨時給你休假去泡溫泉,泡在溫泉中很開心,但這時臨時接到電話,老闆要開除你。身體一樣在溫泉中,但因為心的認知不同,身有了不同感受。

舉例二:天氣冷,感冒了身體不舒服,心苦;但同樣天氣冷,有人去賞雪,但是來玩的,心卻很開心。

如何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快樂,不要那麼痛苦,唯有調伏自己的心,才有改變的可能性。

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改變自己三門(身、口、意)的總綱。

Q:為什麼學法?為什麼非得學法不可?

我們的心會產生煩惱、顛倒、執著,而感到痛苦、不自在。例如睡覺時有蚊子在旁邊飛來飛去,我們會想盡辦法趕走蚊子,因為蚊子讓我們感到痛苦。

當心中有煩惱時,我們真的快樂嗎?真正的敵人是煩惱過患,而這敵人卻從早到晚與我們行影不離。也就是說負面情緒、煩惱現起時,心被控制住,喘不過氣來,而改變現狀的方式就是學習佛法。

當我們看不清楚自己的狀態,因執著而產生無數煩惱,我們追求的真相本身就是痛苦,花再多時間、金錢、體力換取的世間快樂,皆是短暫,久了也會變成痛苦,因此我們就不停地換,例如看電影、吃飯、逛街、泡夜店,行為模式不停地轉換在追求新穎的事物上,但心卻不快樂。

我們想要看到真相、不被愚痴蒙蔽、想要有智慧就必須調整內心及行為,而這些唯有透過學法方能達到。

Q:以我們目前的狀態,我們能否學法?這是肯定的,調伏內心並不分出家、在家、年紀大小,重點在於自己本身想不想學。

有人問,找不到老師及環境學法,有這個問題通常是看不清楚學法的重要性,如果體認出學法對我們的重要性,那就會持續地找相關資源。

有人又問,今生學不了,那來生再學?今生若未學法,來生要學法的可能性不大。因為今生未對學法升起希求,留下想學法的等流,來生更不用想了,更何況來生也未必會是人道。

道次第提到

1.須修正法=>能否離苦得樂的關鍵。

2.能修正法=>內因外緣俱足;內因暇滿人身,外緣善知識。

3.須現世修=>今生不修,來生很難。

4.當下就修=>有沒有明天,不知道。

學法應有的態度(四依四不依),懷疑/分析/觀察/實踐

1.依法不依人:針對講者講述內容之重點、關係、理由為何?要理出道理來。有疑問則應提出,若說非法,則應遮止。

2.依義不依語:「語」是指講法者之聲音,用字遣詞。若講者聲音不美妙用字淺白但符合教證,則應聽。反之,聲音美妙用詞華麗但不符合教證,則不應聽。

3.依了義不依不了義:「不了義」針對部分眾生所說的法並不適用大眾。

4.依智不依識:依智慧而不依心識/意識(有錯誤顛倒),不是憑感覺在學法。

學習/修行應有全盤的計畫

Q:閉關等不等於修行?關身體還是關心?

藉由限制我們的活動範圍,收攝安住我們的「心」,安住在「法」上面。而心必須要有法,閉什麼關,關注的是甚麼要有全面的認識,而非片面了解。這樣閉關才有意義。

聞、思是為修行打下基礎,再拿法來實修。

 

接下來是大眾提問而法師回答的內容

Q: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學佛?不是。

有人會認為生為人本來就會老、病、死,這些對他們而言,根本不是痛苦。但我們要探討的是有種「境界」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沒有痛苦。因眾生皆有佛性,發自內心深處都有離苦得樂的本能,追求快樂的動力進而從業、煩惱束縛中脫離。不是的說明如下提問。

Q:佛法是最好的?要看因緣。換個角度來說,佛法對眾生而言只有適合或不適合,沒有所謂最好。

舉例:「對症下藥的藥」才是最好的藥。

但從教義上來看,佛法提到緣起性空、無我是最究竟的,但是否適合每個人當下來學,因人而異,需觀待個人因緣及條件。

 

迴向

願消三障諸煩惱  願得智慧真明了

普願罪障悉消除  世世常行菩薩道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
    fly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