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性法師前情提要,
1.學法的目的:「改變自己的心」和行為,若只改變外在行為,很難持續學習。
2.為何要學法?離苦得樂。
3.能否學法?內因外緣俱備,應要學法。
4.何時開始學法?今生、此刻。
5.學法準則/態度:四依四不依。
6.學法應有全盤計畫
1.教義:佛所說的法理是最究竟,透由緣起闡述性空。
2.佛法是不是最適合每一個眾生的法門?不一定。每個人的因緣、想法、條件不同,學習最適合他的法門即可。ex.藥的好壞,要觀待眾生的病為何。
接下來法師解釋內、外道。
內道:心內求法
外道:心外求法
並無好壞之區別,也無貶低之意,只是相對而言。從以下角度來解釋
1.從佛教角度而言
- 皈依三寶
- 未皈依三寶者
2.從見解上而言
- 承許四法印(諸行無常/有漏皆苦/諸法無我/涅槃寂靜)
- 不承許四法印
3.從苦樂來源
- 認為苦樂是源自於心,斷滅痛苦要從心著手
- 認為苦樂是外在環境造成,著重在外在環境的改變
Q:這世界缺乏的是佛教徒,還是善良的人(心地保持善良,見解是否正確)?
佛教徒是不是等於善良的人?皈依三寶的人是不是佛教徒?
A:有很多善良的人也不是佛教徒,是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見得是心地善良的人,70億人口,8成有宗教信仰,但現今世界動盪不安,緣由不在於人是否有宗教信仰,而是有無一顆善良的心及善良的行為。
見:見解=>緣起見
行:行為=>無害行(不傷害其他眾生,幫助眾生)->其它宗教也是推崇。
對於信仰這件事,我們內心要保持謙卑及中立。
課程藍圖
初階
1.攝類學:境的分類。
2.心類學:心的分類。
3.因明學:心對境時應用什麼方式思考才合理。
中階
道次第
高階
中觀
接下來進入攝類學的教學
攝:統攝(名相)
類:分門別類
為什麼要學「名相」?
1.了解佛所說的名相代表什麼意思。
2.如何正確思惟?學習思惟的理路,透過名相之間的差異來訓練。
ex.小學生要學習單字、辭彙、造句等...
兩種名相進行比較時會出現四種結果
1.同義:意思相同(八種周遍的內涵)。ex.無常 vs 剎那性
1-1 是:是A就是B;是B就是A。
1-2 非:不是A就不是B;不是B就不是A。
1-3 有:有A就有B;有B就有A。
1-4 無:無A就無B;無B就無A。
是跟有是不一樣的。
ex. 我有頭,成立。我是頭,不成立。 我有煩惱,成立。我是煩惱,不成立。
我是孩子,我有孩子意思不同。
貪:悅意境,ex.油沾到布;嗔:不悅意境。
2.相違:兩種法比較後,找不到交集「既是A又是B」ex.牛 vs 羊
3.三句(邊):兩者比較之後,有三種可能性。
ex. 人 vs 印度人 或 水果 vs 蘋果
3-1 既是人又是印度人
3-2 是印度人一定是人,是人不一定是印度人
3-3 既非人又非印度人
4.四句(邊):有四種可能性
ex. 木頭 vs 桌子
4-1 既是木頭又是桌子
4-2 是木頭但不是桌子
4-3 是桌子但不是木頭
4-1 既非木頭又非桌子
以交集來區分
相違:完全沒有交集。ex. 冰 vs 水 (沒有一者,既是冰又是水)
同義:有交集,完全涵蓋彼此。
三句:有交集,涵蓋面一者大,一者小。
四句:有交集,之間有交集,但無法涵蓋另一者。ex. 開水 vs 涼水。
修心的教授中提到,我們要消滅的是對方還是對方心中的煩惱呢,這要分開來看,我們要消滅的是後者,那要如何消滅對方心中的煩惱呢?一修忍辱,二告訴對方正確的道理讓他慢慢思惟採納。
以上是第二次的課程內容~
迴向
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
普願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